杨亚飞:自由在路上
发布人:校友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7-12-12   浏览次数:2399

    杨亚飞22岁,创办了孙悟空公益,跑去藏地支教,土豆拌稀饭的日子里和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24岁,在拉萨开着一家“三年后”的客栈,看着信徒和游客来了又走,和拉萨的牛羊一起,栖居在明晃晃的太阳下。“人生有很多条路,我不过选择了自己想走的那一条。”杨亚飞说。而他也始终自由地在路上,弹着自己的曲,唱着自己的歌。
收故事的杨老板
    不少人问杨亚飞,为什么要去拉萨开客栈?每次,他总会思路清晰地解说一番。
    古有蒲松龄,山野村落,桌椅茶具,邀来往路人坐下喝两杯茶,聊聊自己知道的怪异故事,终形成《聊斋志异》。杨亚飞告诉记者,他时常也把自己想象成蒲松龄,等着人来,看着人去,最终留下许多故事。
    “这是客栈第一对新婚夫妻,蜜月拉萨游,一桌子好菜皆出自他们俩。”
    “海悦,东北妹,留学英国。今日赴拉萨,义工于三年后分店。旅行是她欲罢不能的重复。”
    就这样,杨亚飞在和客人喝茶聊天中把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收到自己的口袋里,闲时用笔记录,也分享在社交媒体,引来无数点赞。
    同时,杨亚飞儿时曾深受武侠剧的影响,喜欢杨过、张无忌,他觉得江湖豪侠放荡不羁、仗剑天涯,四海皆兄弟,可再牛再帅的人晚上睡觉也得找住宿。
    “客栈人来人往,我能像武侠豪杰一样结交天下朋友。”杨亚飞说。在拉萨开客栈两年,他的确也和来自四方的人成为了朋友:有长得像“赵薇”的义工和他一起弹吉他,有大学教书的老师和他一起诵读诗歌,有曾在拉萨做知青的大叔为他留下一副好字……
    以上,都是他爱上客栈,爱上拉萨的缘由。
    然而开客栈,听起来很美好,经营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杨亚飞的客栈,开业两个月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他自己并不着急,如老匠人一般用时间打磨客栈。在“驴友们”常去的网站发帖,做足宣传,完善客栈设施,沉淀客栈文化和精神……
    如今,杨亚飞和朋友一起,开了两家客栈,一家公社,分别坐落于拉萨、重庆。并准备将“三年后”系列不断延伸,做成品牌。
去支教的飞老师
    印度的一条街上,一棵大树被狂风吹倒,阻断了交通。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却没有人去做什么,甚至警察都在打着瞌睡。这时,一个小男孩出现了,他放下书包,冒着大雨去推树,虽然树纹丝不动,但他没有放弃,周围的人被他打动,都过去与他一起推。终于,大树被推到了路边,交通恢复正常。人们向小男孩投来赞许的目光。
    做公益支教,就如推树,一动一移。杨亚飞,孙悟空公益创始人,就是那个推树的男孩。
    2012年2月14日,杨亚飞干了件不浪漫的事,创办孙悟空公益,立志长期扶助贫困山区。号召、响应、说服,他如一根线,把自己的朋友们牵上了公益支教之路。
    诞生之时,孙悟空公益就是不一样的。
    杨亚飞说:“比起爱心和同情,公益更需要人性和理性。”他去甘孜州道孚八美镇支教,会给孩子们带去“鱼”:学习品、生活品、衣物等,更多的时候,他选择“授之以渔”:帮助山区的孩子运用好自己已有的资源,给他们做思维引导,让他们快乐成长。
    这样的理念,在孙悟空公益得到了传承。
    但公益支教之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孙悟空公益也有很多人来了又去。杨亚飞在自己的日志中写:“大多数立志改变世界的人,最终愤世嫉俗。如果因社会黑暗而消沉,只能说明内心不够阳光,内心的阳光不足以包裹社会的黑暗。”他相信,公益支教带来的影响就如蝴蝶效应,微小的改变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的飞老师,天天土豆拌稀饭,稀饭拌土豆,一个月下来瘦了十斤。不过飞老师却怡然自得,没有电没有网络的日子里,他抱着吉他教孩子们唱歌,抛出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吟诗作画。
    如今,杨亚飞已经从“飞老师”晋升为拉萨“三年后”客栈的“杨老板”。不过,他“推树”的路,并未停止。客栈创立伊始,他便捐款一万元给孙悟空公益团队,并一直给支教的老师以经济上的帮助。
    而他本人,总有一段时间是属于藏地的孩子们的。
    最近,“飞老师”特别忙,他忙着把支教时孩子们的诗歌绘画结集出版,并把所得全数反哺给孩子们。其中有一个叫刘多的孩子写道:
      天空像一片大海挂在空中,
      望着人类、动物、植物,
      不断地看着
      看着全世界的东西和事物。

记者手记:自由在路上

    10月初,我从老师那里得知杨亚飞学长的零星故事:辞去国企“中国建筑”的国企铁饭碗工作,跑去拉萨开客栈,只要是校友都打8折,是孙悟空公益的创始人,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
    我一听,嘿,这是一个多么有故事的人啊,遂联系采访。
    看完了他在空间发出的照片、日志,我激动了,这个人简直过着文艺青年想要的一切生活。上午阅读,下午下棋,晚上弹吉他,和朋友聊天看电影喝茶,开家客栈偶尔卖唱,心血来潮便云游四方。关键是,长得还挺帅。
    然而采访却是不顺利的,只能通过QQ断断续续聊上一两句,转眼到落笔写稿已快一个月;写稿子也是痛苦的,一心想着“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写个好故事。”然而,隔着万水千山,透过文字很难真切地去了解和感受一个人,其实就算面对面交流,也有肉体的阻隔,灵魂的保护色。更何况,杨亚飞是一个有很多切面的人:
    譬如微信兴起不久,他便在西华用微信卖起了水果,譬如出过杂志《疯言疯语》,譬如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菜……因为故事太多,所以难以选择,我一直焦虑着。
    直到我惊觉,在各类价值观潮涌的今天,如何咬住孤独的骨头,保持自我的独立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文艺青年很多,想要开客栈的人不少,做公益的人更不胜枚举。
    杨亚飞的不同在于,他选择的都是自己渴望的,始终自由地在路上,弹着自己的曲,唱着自己的歌。

    这也是我,最想要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