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定点帮扶下院山村从“千万工程”到“万千蝶变” |
发布人:校友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次数:10 |
寒冬季节,气温骤降,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下院山村却是一派暖意融融的场景。走进村庄,纵横交错的公路宽阔平坦,道路两旁路灯和垃圾分类亭设置齐全,独具乡土特色的农家别墅小院错落有致,村内景色宜人、服务功能齐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明乡风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气象。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西华大学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2024年以定点帮扶的下院山村纳入嘉陵区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紧贴群众需求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坚持注入产业活力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倡导弘扬新风正气焕发乡村文明乡风,一年来帮扶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下院山村口标识 以人为本办实事,乡村基础设施强起来。现如今,下院山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提升,建设在新农村旁的一体化的党群服务中心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齐身边的事,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行走在平整的村道上,村民任大爷感叹道:“我们村现在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两旁的坑塘都是污水,路面也是凹凸不平。现在好了,道路不但修整硬化装上了路灯,坑塘还变废为宝成了生态鱼养殖基地。无论是出村办事还是下地干活,都比以前强太多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焕然一新的党群中心与垃圾投放亭 修缮破损村道 村民周旭清说:“我是学校在村里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之一,每天都清扫村里的卫生,以前总是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农村比城里还美,村里变得越来越干净,村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我们住的很舒心。“和美乡村不是冷冰冰的农村,而是充满‘人情味’和乡愁的地方,是聚人心、聚人气的农村,去年学校向我们村投入20余万元实施‘路、水、电’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对公共道路、供水管网、垃圾分类、太阳能路灯....进行升级改造,优先把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惠及1600多名群众,我们深怀感激。”下院山村党支部书记何清说。 更换供水管网 因地制宜强产业,村民生活富起来。过去,下院山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学校在下院山村开展庭院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年初近2000余只优质鸡苗的发放,现在每天有绿色有机鸡蛋500多枚的产出,按照现在市场行情预估经济价值约11余万元,投入3000余元购买鱼苗试点水产养殖,壮大生态水产养殖规模,发放春耕复合肥4吨,减轻农业生产压力,为老乡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发放“庭院经济”试点鸡苗 建设生态淡水鱼养殖试点 下院山“村两委”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牵头成立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引种试验,去年9月,学校各学院、单位定制的生态水稻喜获丰收热卖,总产量达到万余斤,使得曾经的闲置地变成如今致富增收田。村集体还依托550余亩农户不愿意耕种或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集中托管的形式,成立村级托管合作社提供社会服务,按每亩向业主收取租金、管理费用和本村农户定向务工的模式,引进了粮油和林下经济药材金荞麦、虎杖、沙参等种植产业,并组织开展桑叶采摘和桑枝修剪业务,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2024年下院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余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部分学院定制生态大米 村委与业主达成蔬菜合作协议 与时俱进倡文明,乡风文明淳起来。“老百姓都说这事办得好啊。”提起移风易俗改革,下院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其文无限感慨。他说,以前这个村几乎每天都有办酒席的,有的还互相攀比‘份子钱’,你出300元我就出500元。自从驻村工作队到村上,现在不同了。几乎没有人办‘满月酒’‘升学宴’等酒席了,村民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产业致富上。“咱们都‘签约’了的,村里在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召开议定会等流程后,形成了村规民约,除红白喜事外,禁止举办其他酒席,包括乔迁、满月、升学等。在村规民约中,还要求了咱村的干部、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律不得举办、参加除婚丧嫁娶外的宴席。”村民何道江笑嘻嘻地说。 驻村工作队开展移风易俗走访普及 颁发学生奖学金 为留守老人拍摄留念照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学校驻村工作队以“美丽庭院”创建评比为切入口,将和美乡村建设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村民围绕“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加强院内院外、房前屋后的日常管理,在庭院内、房屋前种植果树、花草等,着力打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绿美村庄,全年评选出84个示范户。随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学校还设置了“奖助学金”“师生三下乡”“校医院义诊”等常态化帮扶项目,激励村民重视子女教育,针对党员群众、开展理论宣讲、健康义诊、防诈宣传、墙绘设计、地图测绘、为150余名留守老人拍摄留念照等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向上向善,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至此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变化,看不见的乡风已润入心田。 作者:熊江、于春、李玉和、冯静 |